今天是: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内容
关于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及工业投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1-05-21   来源:溧阳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关于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及工业投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一、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及工业投入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硬碰硬转型升级、实打实开局起步”工作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加大工业有效投入为抓手,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加快推进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培育和发展“一先二新”产业,全市工业经济呈现项目投入量质并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良好态势。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及工业投入上呈现以下几大特征:一是投入规模明显扩大。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回暖,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取得明显进展,全市排定的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有160个,总投资达460亿元,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均创历史新高。二是项目质量有所提高。在保持投资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一先二新”投资增幅明显扩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明显增多,“两高一资”项目明显回落,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取得较大突破,投入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三是项目建设进展良好。今年以来,政府不断创新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挂钩、督查和考核三位一体的推进体系,狠抓配套政策扶持和奖惩措施的有效落实,项目推进的力度明显加大、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一些重大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基本上实现了开门红。四是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政府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将转型升级贯穿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之中,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工业逐步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特色经济板块为基础的多极产业相互促进、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型经济结构。                                
    二、问题及建议
    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工业投入方面推进势头良好,发展形势喜人,应该说,纵向比,进步很大,但横向比,特别是与苏南先进县市以及苏中后起之秀县市相比,差距不小:一是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量偏小,转型升级的基础不够扎实,内生动力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两高一资”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链较短,层次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主导地位。三是投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市新引进项目虽然数量较多,但项目单体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尤其是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优质项目偏少,而且项目之间缺乏上下游配套,未能形成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四是项目推进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据我们调研,目前,全市新开项目的开工率不高,部分镇尚未达到时序进度,项目督促推进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五是要素瓶颈制约亟待破解。受国家紧缩金融货币政策及土地监管力度加大的影响,银根、地根将进一步收紧,资金、土地等要素瓶颈日益突出,项目推进的阻力越来越大。六是软环境建设有待深入,各相关部门服务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措施还要进一步优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狠抓项目推进,夯实转型升级基础。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坚持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持之以恒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转型升级与扩大总量互动并进。要继续强化领导跟踪挂钩、项目推进月报及联席会议等制度的执行,健全项目协调机制,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强化督查考核,切实将各方面的工作精力、要素资源、优惠政策集聚到项目推进上来,进一步营造项目推进的强劲态势。对在谈项目或已签约项目,各镇与部门要主动出击,提前介入,积极与投资方联系沟通,加强跟踪服务,尽全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促进项目加快落地。对因审批、土地、资金及配套设施等因素而影响正常开工的重点项目,要抓住关键环节,加紧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考核,尽力消除障碍,尽快创造开工条件。对已开工建设项目要掌握建设进度,强化协调服务,尤其是重点项目,要组建专门工作班子,深入一线,驻厂办公,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实际困难,保障项目高效率推进。
    2、提升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进程。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培育优势企业集群和特色主导产业。要深入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坚持“一企一策”, 全面落实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集中精力支持规模骨干企业瞄准产业制高点,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领域,实现裂变扩张。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金属冶炼及加工、输变电设备、机械装备制造及新型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衔接配套,发挥骨干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整合,提高企业关联度,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紧密、产业层次较高、集聚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板块。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3、培育新兴产业,增创转型升级优势。一要强化规划引领。围绕我市最具有利条件和竞争优势的“一先二新”产业,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着力优化并落实各项扶持措施,做到政策优先支持、要素优先配置、人才优先引进、服务优先保障,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二要加强载体建设。依托“两区五园”,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推进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三要主攻产业招商。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围绕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大对国际、国内500强等战略投资的对接引进力度,加强与央企的对接沟通,重点引进体量大、质态优、前景广的优质项目,以培育产业龙头带动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同时,依托我市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加大符合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的上下游配套项目的引进,努力健全产业链条,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
    4、强化自主创新,增强转型升级动力。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两站三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强新品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对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三要深入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完善引才用才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努力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批成果、启动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的创新创业格局。
    5、破解瓶颈制约,优化转型升级环境。一要强化用地保障。加快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扎实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继续深挖和包装重大项目,全力以赴争取更多的土地“点供”指标。要建立健全项目用地评审机制,按照分类处置的原则,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抬高项目准入门槛,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重点项目、优质项目倾斜。二要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财政扶持政策,优化财政扶持资金投向,重点扶持和助推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优化整合融资平台,创新金融担保体系,深化银政企合作,重点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要着力培育和引进创投、风投主体,充分激活利用民间资本,积极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优势资源整合,加大推进企业上市力度,通过加强资本运作拓宽融资渠道。三要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服务举措,提高服务效率,严格实施企业“零干扰”制度,严格控制涉企收费行为,努力优化投资环境。
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
联系电话:0519-87269018   邮箱:lyrd611@sina.com
苏ICP备1700313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