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内容
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1-05-22   来源:溧阳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一、总体评价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升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科技创新环境有新优化。积极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政策体系得到完善,服务环境不断优化。2010年,全社会研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0.9亿元。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有新进展。目前,我市拥有1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1家常州市创新型试点企业,27家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科技项目实施有新成效。市科技局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十一五”期间,为我市企业累计争取常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18个,科技经费1.41亿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19只;获得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180项。四是产学研合作有新深化。2010年,组织参加5次大规模产学研对接活动,签订合作项目40个。溧阳(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投入运行。五是自主创新有新突破。2010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2030件、1095件和404件;获评常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2个,引进海外人才51名、高层次人才230名。2006年我市被确定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六是平台建设有新拓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4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9家;建有各级科技孵化器4家;溧城镇被评为“江苏省创新型乡镇”。我市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
    二、问题和建议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必须看到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有:一是高新产业特色不突出。我市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仍然突出,水泥、钢铁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层次偏低。当前我市主攻的符合溧阳实际且具有特色的“一先二新”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尤其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还较多的存在怕冒风险的思想顾虑,满足现状,缺乏风险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同时,对于品牌的保护意识较差,特别是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还处于低级的阶段,存在只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严重等问题。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人才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尤其是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问题更加突出;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影响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四是和大中院校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不够高。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多数是信息交流、单项技术合作、单个项目申报层面,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创新技术实体的还不多;校企合作的大多数作用仅限于解决企业的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而对企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高层次、高科技、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还不够。五是企业融资难度大。支撑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融资体系不完善,投融资瓶颈没能有效突破,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缺少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锦上添花”多,而“雪中送炭”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突出主体,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关键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一要确立企业持续创新的理念。要引导企业突破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思想束缚,确立以科技创新求生存、促发展的理念,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每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选择。要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引导企业家投身于科技前沿阵地,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二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要切实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扩大技术人员参股比例,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为企业持久的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证。三要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要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创立自主品牌。培育发展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产品品牌和服务业品牌,打造区域品牌,力争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多元投入,着力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要建立“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府扶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政府投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结合。一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和推动企业和社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二要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三要健全资本运作机制。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二板上市工作,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培育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四要继续一如既往地做好科技项目的挖掘、包装、策划和组织申报工作,使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能够享受科技资金扶持。
    (三)拓展载体,推动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激活。一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创办高科技实体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二要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集中力量进一步建设好两大开发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化服务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吸引科技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三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针对溧阳特色经济发展要求,面向输变电设备及“一先二新”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集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中介和企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形成技术链、产业链和人才链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联盟,开展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等公共技术服务,并加强与上海、南京等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服务平台的沟通对接,为全市科技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四)完善措施,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要优先营造人才环境。进一步研究、制定并落实科技人才“引培用”政策,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尽力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营造适合科技人才成长、发挥专长的环境,将我市打造成吸引外来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二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围绕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着力构建以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整合市内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开展针对性培训,实施科学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三要深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改革。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期权激励,在“用好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
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
联系电话:0519-87269018   邮箱:lyrd611@sina.com
苏ICP备1700313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