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内容
关于加快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5-07-09   来源:市人大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关于加快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课题调研组

 

宏观形势三期叠加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仍在持续延伸,区域竞争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态势犹如逆水行舟,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坚定前行。纵观溧阳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就目前溧阳工业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和工业形态等来看,溧阳工业的转型升级,一定不会是立竿见影的腾笼换鸟,也不会出现点石成金的凤凰涅槃。溧阳工业,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目标和推进路径,来加速转型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在逆境中突围、在转型中突破、在发展中突飞,是我们亟需深入思考和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课题组,通过听取汇报、专题座谈、实地视察、收集相关资料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丹阳等地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基查勘

改革开放以来,溧阳工业先后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九十年代企业改革转制、新世纪头十年规模跃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期间,溧阳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平均每三年翻一番,全市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增强。十二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市工业经济仍然在克难求进中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十二五前四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年增幅分别为25.6%16.6%14.2%12.2%26.1%19.2%13.5%12%,年均增幅分别为17.15%17.7%;实现工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年增幅分别为8.0%3.9%22.2%22.7%8.5%7.6%15.4%22.6%,年均增幅分别为14.2%13.5%。截至2014年底,我市拥有工业企业517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2家;全市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2000.79亿元、1969.5亿元,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86.29亿元、利润总额10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1746.46亿元、1719.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167.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96.85亿元; 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7.5%。我市四大支柱产业在原有较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装备制造和输变电产业,已逐步成为溧阳工业以效益主导、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冶金和建材产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改投入实现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的双效提升。同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为溧阳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二、加快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路障研判

在当前形势下,客观、冷静地审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有一系列有利条件,但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总体来看,溧阳既有规模骨干企业突出、传统产业优势明显、中关村品牌效应等优势,又有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带来的利好。但是由于过去一段时期,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高利润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积极性,我市工业错失了较好的转型升级契机,目前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1、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是总量仍然偏小。我市工业经济基础仍然相对比较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水平偏低,与苏南第一方阵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2014年,溧阳工业总产值为2000.79亿元,是昆山的23%、江阴的30.7%、武进的40.4%、宜兴的58.8%、丹阳的70%二是工业结构不优。我市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和素质总体较低,突出表现在重工业占比过大,能源消耗依然居高。2014,我市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7%,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重工业化趋势延续,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而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充分,我市工业产业优化升级、保持工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形势十分严峻。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尽管我市近年来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但生产成套产品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集聚效应不强,大中小企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差,企业的市场灵活性较弱,产业互补配套能力相对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2、工业投入整体质量不佳。一是行业投向不优。近年来,我市新上的项目中,很大一部分仍是铸锻造、五金配件、钢结构等普通机械制造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项目很少,没有形成顺应转型升级方向的特色产业群。二是投资含金量低。近年来,我市工业投入产出比远低于1:31:5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设备投入比例偏低,特别是缺乏对大型先进装备的投资,低水平投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低水平的产出。近年来,我市设备投入占比逐年下降,2014年我市设备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只有6.78%,仅为全常州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当前经济走势尚不明朗,企业投资普遍趋于谨慎,等待观望情绪较浓,企业投资信心明显不足。由于受市场变化、资金偏紧等因素影响,导致一定比例的项目迟迟难以开工,已开工的部分项目实施进度也不理想。从项目储备看,产业项目总体偏少,特别是具有战略性的大项目储备不足。

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在研发投入、高新企业数、产品科技含量、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研发投入偏低。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3%,低于周边的金坛(2.56%)和宜兴(2.97%)。二是核心竞争力弱。除上上、华朋、正昌等少部分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外,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具体反映在,发明专利少、核心技术少、市场竞争力弱;产生后果是,影响了溧阳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成长发展,以至于我市至今只有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家企业在上海股交所“E挂牌。而金坛有上市企业2家,丹阳上市挂牌企业11家,宜兴上市挂牌企业25家。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少。由于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缺乏,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截止2014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57家,而金坛有59家,丹阳有119家,宜兴有277家;我市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7.5%,而宜兴为38.5%,丹阳为44.5%,金坛达到46%

4、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一是企业家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客观上讲,我市的企业家虽然体现了精明、勤奋、肯苦、亲为等特质,但部分企业家缺乏进一步创新创业的主观意愿,小富即安、保业守摊意识较强;部分企业经营理念保守、管理模式陈旧。二是全民创业的气氛不浓。据统计:截止2014年年底,我市拥有工业企业517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2家,亿元以上企业146家;金坛规模以上企业391家,亿元以上企业116家;宜兴规模以上企业934家,亿元以上企业334家;武进规模以上企业1781家,亿元以上企业539家,工业企业总数更是达到了19610家。

三、加快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

加快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依托溧阳发展实际和要素禀赋优势,加快构建与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相适宜的新型产业体系,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和运行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应该坚持五项原则

1、在规划设计上应做到即期与预期并重。按照着眼目标、分期实施、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梳理和定位全市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深入研究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科学制定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政策体系和考核办法。

2、在发展导向上应坚持速度和效益并举。工业生产的合理增长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这对尚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溧阳尤为重要。效益又是工业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

3、在组织实施上应突出增量带动存量优化并行。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更多拳头产品,抢占行业制高点。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引进成长型科技企业,逐步增强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通过加速注入优质增量,盘活升级现有存量,积蓄扩张经济总量,努力实现竞进提质、又好又快发展。

4、在措施推动上应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新兴产业的扩张和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有效发挥政府调控作用,通过政策措施调整和产业支撑条件的改变,科学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投资结构,积极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并促进腾出来的要素与引入的先进要素对接,促进产业向高端聚集发展。

5、在效果体现上应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双赢。统筹兼顾工业转型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失时机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努力保持合理的工业增长、财政增收。在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应把保障就业作为底线,努力减轻社会震荡,为工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

通过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产业技术要从以中低技术为主导向中高技术为主导转变。

2产业发展重心要从终端产品向价值链中上游延伸。

3企业管理要从以经验主义、能人经济为主导向商业模式创新、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为主导转变。

四、几点建议

——建议之一:明确发展导向,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要义。工业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兴市之源,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是加快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一要凝聚思想共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是“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溧阳”的题中之义。全市上下一定要从全局、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工业,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坚定发展信心。当前,虽然我市工业经济运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多企业经营发展面临很大压力,但是除了钢铁水泥个别行业表现低迷以外,我市工业经济基本面仍然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批优质制造业企业更是实现了逆势上扬。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强化支持发展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的理念,全面落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政策措施,宣传推广优质企业的成功经验,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引导企业充分挖掘潜力、加强内部管理,依靠人才科技、加大技改力度,实施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在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类项目建设中优先采用本地企业产品,为本地企业拓展销售渠道,为优质产品提供展示平台。三要突出两轮驱动。工业转型升级无论是无中生有还是有中生新,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要突出项目为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大力开展驻点招商、精准招商,健全完善以商招商的良性机制,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旗舰型基地型项目。注重产业招商,加快产业建链、延链、补链,着力于纵向形成产业链、横向提升关联度,打造产业集聚集群效应。调整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技改项目的倾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同时,要坚持生态为本,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变 、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

——建议之二:重抓产业体系,坚持把结构优化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坚持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加大正向引导和逆向倒逼力度,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质效更优良的方向演进。一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引进重大项目为主,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绿色能源、健康、电子信息和软件以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重视从现有产业中培育和孵化新兴产业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用地用能的保障力度和扶持力度,努力实现我市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二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把当前的严峻形势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倒逼动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重点推动钢铁、水泥等企业跨行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向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转型,着力推动产业质态实现新提升。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把好能耗增长源头关,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落后设备和工艺。三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必须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把传统产业升级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以产品升级与企业功能升级为途径,以新产品研发、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为抓手,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对现有企业生产流程、设施装备、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升级。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推动我市优质制造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把更多服务要素融入到加工制造环节,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实现企业在服务中收益、在服务中增值、在服务中创新。

——建议之三:突出企业主体,坚持把培优扶强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坚持内外并举、育优引强、梯队推进、融合发展的原则,强化重点骨干企业、规模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分层扶持,推动个转企、小上规,推动规模企业成长为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成长为明星企业。一是注重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大力推动各类优势资源、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全力打造一批扩大溧阳影响、体现溧阳水平的品牌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攀高附强,通过并购重组、联营联合、参股控股等形式与国内外大公司合作,借助外力,做大做强,实现共赢。二是注重中小企业的扩面增量。开展同业对标活动,积极引导规模以上企业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全方位对标,并制订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它们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标杆式企业,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和产品市场单打冠军。认真落实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筛选一批增势强劲的规模以下企业予以扶持,加快升规步伐,促进新的增长点形成。三是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大力发挥上上电缆、华朋集团、布勒机械、科华机械等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化产业集群生态链。同时,组织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工作,推动要素聚集和价值提升。四要注重企业家队伍的培育提升。随着经济从创富为主导向创强为主导转变,企业治理制度的创新甚至比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要更加注重以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切实加强对企业家和新一代企业家的培育和提升,实施企业家走出去战略,经常性组织企业家外出参加会展、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到现代大企业学习考察等,促进他们从感性向理性、从眼前向长远、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打造出一批懂管理、善经营、会创新、敢竞争的新型企业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青联等组织的作用,经常性组织企业家开展联谊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做到抱团发展、形成合力、互利共赢。

——建议之四:科技创新驱动,坚持把要素集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创新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动力,要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人才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坚强支撑。一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深化重点创新载体建设,在全面提升传统孵化器孵化能力的同时,高水平建设新型的创业载体,建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优质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最佳载体支撑。完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创业服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服务业态,开辟智力孵化产业化新路径,进一步畅通创新渠道,攀升微笑曲线两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要强化土地保障支撑。积极争取独立选址和点供指标,加大对低效用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通过对外嫁接、有偿转让、限期投入以及异地置换等多种办法,盘活土地存量。三要强化资金要素支撑。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努力保障企业融资渠道畅通。积极完善工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政、银、保、企互动、共防风险机制,突出市工业担保中心主阵地作用,实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进一步做大担保规模,推广建立镇区工业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切实缓解融资压力。加强金融创新和融资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和培训指导,消除企业家的思想顾虑和思维盲区,加快引进风投创投、产业基金、科技银行等新型融资工具,引导具备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E板、Q板进行融资,在条件成熟后转板进入创业板、中小板进行融资,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推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双轮驱动。四要强化优质服务支撑。全面排查梳理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坚持“一企一策”,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各方责任,凝聚工作合力,切实帮助解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强化项目全程服务和动态评估体系,着力打造无缝全覆盖的服务链条,能上的项目要全力以赴抓推进,暂不能开工的要及时制定应对、调整和处置办法,尽可能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五要强化人力资源支撑。进一步完善引才引智机制,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实用型人才、企业经营型人才、高端领军型人才,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全面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建设长三角极富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充分利用好我市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快建设与企业动态信息联动的专业群监控机制,及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抓好定向培训和供需对接服务。

——建议之五:打造一流环境,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坚持树立关爱企业发展的正确导向,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平台、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打造尊重企业创业、创造、创新、创优的软硬环境和浓厚氛围。一要创优产业集聚平台。继续举全市之力加速推进江苏中关村建设,加快理顺江苏中关村园区与溧城镇的管理体制,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放大中关村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园区的吸引力、集聚力和承载力。其他各镇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产业定位,按照节约集约、特色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大投入,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大力建设一批集约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专业园区。珍惜并用好中关村经济开发区两块牌子,统筹全市园区建设,推行飞地招商政策,凝聚市内招商合力,引导项目有序落户、集中布局,达到园区共建、项目共招、成果共享的效果。二要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坚持量质并举的考核导向,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对工业经济质量方面的考核,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增加值能耗等指标纳入工业重点指标考核,进一步加大设备投入占比、销售税负率在考核中所占比重,引导工业经济科学发展,健康发展。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统一调度、统一运作,按照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的思路,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三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审批事项的梳理、规范、清理工作,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把能放的放下去,该放的放到位,对企业少限制、不设卡、多服务、常帮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争取成为审批事项最少、程序最优、时限最短、效率最高、服务最佳的投资洼地、发展高地。

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
联系电话:0519-87269018   邮箱:lyrd611@sina.com
苏ICP备1700313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