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内容
关于城区河道综合治理与滨水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6-11-25   来源:市人大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河道及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空间结构组成,其功能和地位正不断提升和加强,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展示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并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课题组,通过收集资料、听取汇报、实地调查、专题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和分析我市河道治理和滨水环境建设现状,并赴浙江省绍兴市、湖州市、桐乡市等地学习参观,借鉴先进做法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城区河道综合治理与滨水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区河道分布基本概况

我市属于太湖水系,境内河网纵横,水域面积达28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8.5%。骨干河道主要有南河、中河、北河、芜申运河、丹金溧漕河、溧戴河、竹箦河、赵村河等。本次调研主要针对主城区范围内的城中河、护城河、湾溪河、燕山河以及北环河。

城中河全长约8.5公里,贯穿整个溧阳城区,上游与丹金溧漕河、竹箦河在博爱桥处交汇,下游汇入宜溧漕河,是主城区排涝和引水的主要河道。护城河全长约2.7公里,河道呈环形状(环内区域为溧阳宋团城),城中河从中心穿越而过。湾溪河全长约3.9公里,北起南河,南接燕山河,配套建成湾溪公园,是我市城西主要的休闲滨水绿地。燕山河全长约6公里,下游注入老溧戴河,沿河两侧建成滨水绿地,并与燕山公园共同构建了城南片区主要的休闲滨水绿地。北环河全长约4.3公里,西起丹金溧漕河,向东汇入赵村河(芜申运河),现由于货运功能的减弱,已成为部分渔民长期滞留和居住的场所。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和滨水绿地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对城区主要河道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码头整治、河道保洁等手段,大大提升了城市河道生态环境质量。此外,还新建了燕山河及滨水绿带;拓宽疏浚了湾溪河,建成湾溪河滨水公园一期、二期;疏浚了城中河、护城河,改造提升了高静园区域滨水绿地,初步建成了城市环水景观。

同时,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在河道治理及滨水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比浙江等地的做法及成效,尚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溧阳市水系规划》经水利、规划等部门共同编制,于今年四月份通过市政府审批。在此之前,我市一直缺乏全市性的水系规划方案,在河道建设、水系贯通、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等方面缺少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的指导意见,导致部分河段的整治建设因施工主体的更变而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整体效果和美观。同时,各部门修编的各类专项规划之间衔接性不够,融合度不高,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矛盾的地方,对规划设计的落实造成了阻碍。

(二)水环境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主城区河道水质整体较差,水质一般为四类甚至五类,远远达不到观赏水质要求。特别是护城河、湾溪河和北环河,时常出现黑臭现象,群众反响强烈。根据调研组的调查和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雨污分流改造尚未实现全覆盖。据统计,城区167个小区中,老小区110个,次新小区30个,新建小区27个(已按雨污分流标准建设)。其中,老小区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47个,今年计划完成改造16个。截至今年年底,仍将有47个老小区、30个次新小区和11个城中村未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此外,对改造后的雨污合流管的后续管理跟进不及时,一旦出现急暴雨天气,大量污水会排入河中。二是明渠排污现象仍未杜绝。据调查,湾溪河、燕山河两侧仍有5条明渠未进行截流改造,通往北环河的东半夜浜仍有生活污水入河和企业偷排现象。三是多方面客观因素综合影响。主要包括上游来水水质较差、河道硬质驳岸较多致使水体自净功能较弱、水体流动性不足、水生态建设严重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城区河道水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

此外,天目湖片区和主城区的污水管网即将完成对接,主城区连接戴埠镇的污水管道也即将启动,而规划中收集处理南片区污水的花园污水处理厂尚未启动建设。据水务部门测算,待管网对接完成后,新增的污水量将超出城南片区污水管网的输送能力。届时,溢流入河的污水将严重污染水体,并对管网的安全运营带来严峻挑战。

(三)部分河段沿岸景观观赏性欠佳。调研组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城区部分河道沿岸现有建筑破损紊乱,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形象。位于老城区的护城河、城中河两岸,部分房屋破旧、杆线杂乱、驳岸剥落开裂、码头废弃坍塌等现象较为突出。热电厂热力管道沿河岸或跨河架设,既影响河道安全又有碍观瞻。荷花桥地块、宝塔湾地块沿河交通受阻,景观走廊缺乏贯通性。除汛期以外,护城河、城中河、北环河两侧路面与水位落差大;沿岸预留空间不足,滨水绿地亲水性不够。

(四)对沿岸历史文化挖掘开发不够。溧阳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宋以来的古城遗址,因水系保存而未遭毁灭性的破坏,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潜在财富,而城市滨水区域最能体现和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城区河道建设缺乏丰富的水文化内涵,沿河重要节点如宝塔湾、上城湾、书院巷等地,尚未被挖掘开发成体现溧阳历史文化和江南水乡风情的特色滨水空间,一方面导致滨水景观呈现单调化,另一方面也使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五)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河道治理及滨水环境建设、管理、养护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统一有效的工作机制。目前,这方面工作涉及部门较多且职能分散:清淤和截污属于水利(水务)、河面垃圾清运以及滨水绿地建设管理属于城管、企业排污监管属于环保、航道管理属于交通、河岸市政建管分属住建、城管和水利,部门间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工作合力不够,亟需进一步厘清和整合职能。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与意见

坚持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为原则,以构建一核一带一环的生态绿色滨水空间为目标,各相关职能部门同心合力,齐抓共管,全力把我市打造成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环境优的江南水乡城市。

一核0.47平方公里的宋团城生态核心区;

一带即城中河滨水绿带;

一环即湾溪河、燕山河、北环河滨水生态绿环。

(一)抓统筹规划,确保设计布局更具指导性

一是着力做好专项规划。综合考虑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旧城改造、水系布局、旅游开发、城市功能分区等多方面因素,找准城区各河道的功能定位,坚持科学,立足长远,进一步细化完善城区河道及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加快编制河道入城和出城段、河道交汇处、桥梁、码头水街、历史文化遗址等重要河段和节点的专项规划方案,推进全市水系规划的实施。二是着力推动多规融合。创新改进规划审批,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审机制,确保各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匹配。抓紧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和滨水环境建设计划纳入全市旧城改造整体计划,为同步、协调推进旧城改造和河道治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撑。三是着力促进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城区水系生态恢复战略和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促进政府部门由传统的河道保护向生态修复转变,由仅注重水安全向生态水环境、水景观与水文化等多方面并重转变,为美化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抓控源截污,确保河道水质更具清水性

一是加快健全排水管网体系。加快天目湖镇、戴埠镇连接主城区的污水管道建设,全力构建覆盖范围广、功能发挥优、社会效益好的排水管网体系,为实现污水应纳尽纳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充分论证加快启动花园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污水厂建设方案,明确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和建设方式,提前做好花园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纳污分区的规划安排,为花园污水处理厂的启动建设做好准备。二是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科学收集处理生活生产污水,系统解决好水体污染源问题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前提条件。结合全市旧城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的推进,加快对剩余的47个老小区、30个次新小区和11个城中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实施计划,落实改造措施,确保能够限期整改到位。要提前做好梳理,对于条件成熟的,要抓紧列入明年的改造计划;对于改造较为困难的,要组织多部门加强研究分析,优化完善改造方案,有序推进工程实施,做到条件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小区和城中村的雨污分流改造。对于新建小区,要坚持提前介入、全程参与,严格施工图纸审查,严把过程监督和竣工验收关,确保新建小区雨污分流彻底,避免留下后遗症三是加快整治河道排污口。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查清城区河道排污口的污水来源,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加快落实整改措施。对于部分排污口的整治,我们建议:对于北水西小区南侧、建设桥南侧等污水来源明确,工程措施可行的排污口要尽快实施截污改造;对于曙光桥西侧的排污口,建议结合旧城改造、码头街西延、清泓路北延等工程的实施,同步推进片区内的管网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系统解决明渠污水入河问题;对于燕山河上游向阳渠污水排入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城郊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的建设,将河道上游河渠两侧的村庄优先列入实施计划,努力减少上游河渠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的排入,同时,要抓紧建设连接金桥物流市场的污水管道,及早将市场内污水接入主城区污水管网。四是强化部门监管力度。切实增强水务行政执法职能,针对部分个体经营户、小区业主存在的私接偷接污水管道乱排乱放现象,要强化监管,主动沟通,及时处置。环保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生产生活废水达标排放的常态化监测和巡查,严肃查处生产企业偷排污水行为,杜绝不达标的工业废水入河现象。

(三)抓综合整治,确保沿岸景观更具观赏性

坚持以人为本阳光拆迁,稳步推进上城湾、红旗水厂、荷花桥、北固桥、宝塔湾、湾溪河西侧等地块的房屋征收拆迁工作,加快打通环河绿带走廊阻点,为沿岸景观打造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预留空间。以打造一环、两轴、四门、八景、十二桥的景观格局为目标,加快成立由城管、水利、交通、环保以及溧城镇等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合整治小组,进一步明确整治目标和责任主体,凝聚工作合力,通过河岸修复、杆线入地、增绿添景、沿河建筑穿衣戴帽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我市滨水景观的整体水平。特别是要针对城区河道的入城口、交叉口、出城口等重要节点,以做精做优为目标,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滨水景观。

与此同时,还要抓好两项专项整治工作:一是推进河岸码头专项整治。加快制定出台城区货运码头整治迁址方案,对于手续不全或从事矿产品运输的码头,结合全市矿产品专项整治活动,坚决予以关停;对于手续齐全,现在从事建材和企业生产原材料的码头,建议尽快明确企业搬迁办法,为下一步城区河道全面禁航扫清障碍。二是有序实施热力管道拆除。据调查了解,目前城区北环河以南仍在使用热力管道的单位共有24家,而城区天燃气管网日趋完善,已具备供热技改条件。建议市政府在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旧城改造规划以及人民医院和光华高级中学搬迁、中医院改扩建、溧阳宾馆改造等项目建设契机,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推动相关用热单位改变目前的用热形式,促进城区热力管道分步、安全、有序实施拆除。

(四)抓生态修复,确保滨水生态更具持续性

积极推进水生态恢复战略,坚持因材施策,综合整治,系统改善我市水环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完善湾溪河滨水公园三期实施方案,结合码头街西延、清泓路北延、菜市场等市政工程建设,同步推进片区内的管网配套和滨水景观的提档升级。从充分论证可行性、经济性、观赏性入手,系统研究制定城中河、护城河、北环河的滨水绿带建设方案,对群众呼声较高、条件较为成熟的,要尽快列入建设计划。在滨水景观的打造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与经济现实可行性、水生态系统保护完整性多样性等原则,尝试建设沿岸植被缓冲带、人工湿地、生态驳岸、培植水生植物等,努力修复和重建水生态,逐步恢复堤岸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功能。要进一步探索优化清淤工艺,加快制定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清淤机制,通过定期的工程清淤,确保河道水质常清常净。

(五)抓水位抬升,确保近水楼台更具体验性

针对河岸和水面常年落差较大,严重影响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导致群众体验大打折扣的实际,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建设完善城市防洪大包围,待城区河道全面禁航获批后,由规划、水利、城管等部门加强研究分析,充分论证依靠城区河道上下游节制闸抬高河道水位,并使用泵站进行内河水位调控的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要在综合考虑季节性洪水、排涝、河堤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水位抬高的标准,加快建立河道水位动态调节机制,从而达到增强景观亲水性、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改善河道水质的多重效果。二是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亲水平台、人行步道,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铺装简洁防滑材料,营造丰富立体的滨水景观效果,着力增强亲水性。三是注重疏解滨水公园附近交通,着力解决群众出行、停车问题,合理建设绿地内道路、照明、公厕、河岸防护等配套设施,提升滨水绿地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六)抓文化融合,确保景观节点更具亲和性

一要挖掘保护。在推进河道治理和滨水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溯源考证、宣传推介以及对码头水街、宝塔湾遗址等沿河历史文化的修复和重建,努力使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让市民在休闲游憩的同时,加强对我市悠久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二要创意设计。将我市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孝义文化傩文化 曙猿文化茶文化等历史和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滨水休闲空间的建设中,通过巧妙的设计、合理的布局,努力将滨水景观打造的更具创造性和观赏性。三要加强利用。结合我市全域一体的旅游发展战略布局,加快将滨水景观的打造和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纳入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加快滨水景观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逐步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游憩区,切实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水平。

(七)抓长效管理,确保工作机制更具有效性

认真落实事权划分原则,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能,着力激发属地政府、村委会以及居委会等组织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加快建立联动一体化、联治高效化、联商常态化的河道综合治理机制,切实提高河道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建议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借鉴浙江省实行的河长制管理模式,明确各河段责任河长、责任部门以及治、管、养三大基本任务,出台相关制度和考核办法,以巡查督查、投诉举报、项目推进、例会报告、考核通报、媒体曝光等手段,全面提升我市河道及滨水绿地的长效管养水平。同时,积极探索河道建设与管理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河道的建设和管理,以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保障河道建设成效和治理水平。

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
联系电话:0519-87269018   邮箱:lyrd611@sina.com
苏ICP备1700313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