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人大概况 | 决定决议 | 监督视窗 | 人事任免 | 代表工作 | 镇人大 | 人大知识 | 调查研究 | 机关建设 | |
今天是: |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机关建设>>内容 |
【思有所悟】之二十一:文明 |
发布日期:2010-08-05 来源:溧阳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
思有所悟(二十一) 文 明 沈福新
何为文明?文明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文化为器物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总集。而将其集成放大的文化(大文化),则上升为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到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彰显其内涵及意义。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和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文明行为是人类进步、开化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道德意义上讲,在我国现阶段,凡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行为都属文明行为。 文明,是人类境界的升华;文明,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文明,是历史演进的追求;文明,是亮丽辉煌的名片。文明,可以给人生打底润色,可以给生活灌注醉人的色泽和丰富的内涵,可以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而善始善终。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不是权力,不是荣誉,不是金钱,不是财富,而是那没有经过任何雕饰,最朴实无华的文明。文明是一种永恒,在岁月峥嵘里愈发显得光芒万丈。时代需要文明,历史需要文明,社会需要文明,公众需要文明,大家需要文明。让我们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培育文明,践行文明,拥有文明,共享文明。 文明是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500多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人类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从全球看,世界可划分为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儒家文明)、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正在逐步形成)。上述八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了当今世界的文明格局。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交锋在淡化,而文明的冲突凸显。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不同民族间的互动日趋频繁,由民族、种族、宗教承载的文明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正是这种交流互鉴的常态,使人类取得了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解开生命密码、探索宇宙奥秘的飞跃进步。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在于,中华文明为儒家文明,属血缘文明,是一种家的文化。对于个体的人,常假定人性乃善,即“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文明属地缘文明,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假定人性接近于“恶”,有自利性,因而强调制度建设和规则意识。简单地概述,前者重于“情”,以群体为本位;后者则更偏于“法”,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私利性。这应该是两种文明的最大差异所在。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不同的文明本来就是平等的,这是文明对话的基础。 在古代,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区别在于:文明人左手握刀,右手握笔;而野蛮人则双手都握着刀。在现代,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区别在于:文明人用笔反思历史,野蛮人则用笔篡改历史。在良知面前,把这层纸捅破,就可以看到文明与野蛮其实是白与黑两种颜色。可见,颠倒黑白是野蛮人惯用的伎俩。 文明是个大概念,又往往体现在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闯红灯、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等以小见大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文明就是要在意别人的感受,文明就是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文明就是要不影响别人的正常行为,文明就是要不妨碍社会的正常秩序。即使玩笑和调侃,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文明的标尺;即使出错,如何对待出错,是狡辩还是坦诚,是一意孤行还是有则改之,同样是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尺。 文明总是以文化为先行的。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一条文明之路总是崎岖坎坷的。因为野蛮与文明总是相互交织,充满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文明尽管遭受野蛮的掠夺与抹杀,但它总是坚韧不拔、坚韧不屈、坚韧不停地向前延伸着、拓展着、升腾着。 文明重在全民性,相比于成年人,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又往往更具可塑性。所以,文明从娃娃抓起,值得全社会大力为之。当然,从娃娃开始培养文明意识,大人们更应该“身教重于言教”。有这样一则幽默能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走,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幽默归幽默,这则幽默启迪人们,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镜子”,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父母是好样的人,孩子成为好样的人的概率无疑要大得多。 道德建设,主要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精神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丁曾经这样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如果思想道德滑坡,精神支柱崩溃,失去内聚力,则是一个民族不击自垮的悲哀。 直接获取文明知识营养的路径,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文明知识。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儒家经典,以及叙述历史嬗变和人物为主的史学名著中,都有许多教人文明的知识,有的是直接讲行为规范,有的则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二是从佛教文化中获取文明知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而不为社会所提倡,其实佛教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和感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要旨在修行向善,往生西方净土。往生净土是虚无的,但修行(即修正自己的行为)向善却为做人所必需。当然,我们不必去信仰佛教,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研读卷帙浩繁的佛学典籍,但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些了解无疑是有益无害的。三是从礼仪文化中获取文明知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礼仪知识,这些礼仪知识有的已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还在现今的舞台上起传承作用。去其糟粕,汲其精华,古为今用,当为无疑。 文明养成问题十分复杂。人的文化素质不同,其文明意识和认识水平也差异很大。文明需要自我修养,但仅仅依靠自我修养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和法治才是文明养成的基础。人性中有社会性的一面,也有自然性的一面。为了有效地约束人性中自然性的一面,社会制定法律规范,就其本质而言,法律规范不过是各种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的最低门槛。但仅仅守法又是不够的,把法律的本质理念贯彻言行的始终才是关键。推行法治其实也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保障。法治的实质就是法律获得普遍的遵从,是一种法律至上的信仰,是对人民能够自我保全的模式。在此模式下,文明逐渐会成为所有人服从公平与正义的理念下的社会进步。 文明是洒在大地上的一抹灿烂的阳光,她用默默温情驱走人间的黑暗和污浊;文明又是浸润土壤的沥沥春雨,她装扮迷人的绿荫,浇灌清丽的花卉。在文明的氛围环境中,人们通常展露的是自己文明的一面。这并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文明的社会风光对人的感染所致。文明的社会环境会教化人,影响人的行为,它让人们小心翼翼藏好自己的野蛮,让文明成为自身形象的名片。 检测和判定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尺,不是职位的高低,不是权力的大小,不是财富的多少,不是学历的高低,应是自身素质的高低,自身言行的善恶,自身举止的好坏,自身约束的严宽。不是看一时,而是看长久;不是看一次,而是看多次;不是看一件事,而是看多件事;不是看一种场合,而是看多种场合;不是一个人认可,而是大多数人认可。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支柱。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就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前进。如果物质文明这个基础不牢,则精神文明这个支柱则难以挺立;如若精神文明这个支柱不坚挺,物质文明则难以持久。协调而不失调,两手抓而不松一手,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方针。 文明执法,从语义上可作多种理解,如“文明的人执法”,“用文明手段执法”,“在文明的环境中执法”,“创造文明环境执法”等等。应该说,文明执法比依法执法更高一个层次,它是依法执法的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讲,执法者仅仅做到“依法”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文明”,文明执法是对执法者更高的要求,为执法活动上更高层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执法,本来就是一件将执法者的意志强加给对方的令人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它本来常与强制、强行、征服、压服为伴,似乎很难与“文明”结缘。现在人们呼唤文明执法,是因为很多不文明的执法为人们所痛恨,这也是社会的民主化建设向前推进的结果,并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了,在被称为“国家精英”的公务员身上当然不应该出现不文明的劣行。文明执法是一种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的行政活动。文明执法应该包括理念文明、策略文明、仪表文明、语言文明、手段文明、措施文明、气度文明等范畴。毫无疑问,只有具备文明素质的人才可能文明执法,野蛮的人素质低下的人则难以做到文明执法。 正如中央电视台有则公益广告中宣传的那样,文明行为是每个人的一小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文明,那么就能让我们的社会迈出一大步。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从事无巨细的每一件事做起,从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做起,从成年累月的每一天做起。多一些悦色微笑,少一些怒眉冷眼;多一些宽容包容,少一些火上浇油;多一些恬静平淡,少一些轻狂浮躁;多一些坦诚真诚,少一些狡黠势利;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落井下石;多一些礼让三先,少一些拼死抢活;多一些闭门自责,少一些怨天尤人; 多一些埋头苦干,少一些喋喋不休…… (作者单位:溧阳市人大常委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