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机关建设>>内容
【思有所悟】之十四:读书
发布日期:2010-08-05   来源:溧阳人大网 浏览次数:  字号:〖

思有所悟(十四)

读  书

沈福新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读书就是借助工具充实自己、提升自我、飞翔自身。

读书是一种出走与飞翔的姿态,读书是随时随地可登捷的跨时空聊天室,读书是进行探索与深耕的思考捷径,读书是脱胎换骨的心灵疗程,读书是举步逐梦的人生阶梯,读书是深入自我的涉潭测量,读书是寻求智慧的灵丹妙药,读书是导航人生的方向路标,读书是照亮前程的不眠之灯。

读书令我们茅塞顿开,读书令我们豁然开朗,读书令我们博学多闻,读书令我们融会贯通,读书令我们不再落寞,读书令我们人生轻松,读书令我们日趋成熟,读书令我们告别浅陋,读书令我们丰富多彩,读书令我们文明和谐,读书令我们越走越高。

读书之乐,乐在品味,乐在陶冶,乐在入境,乐在耕耘,乐在收获,乐在思考,乐在明理,乐在通达,乐在智慧,乐在欣赏,乐在完善,乐在升华。总而言之,读书之乐,乐在其中,其乐陶陶,其乐融融,其乐哈哈,其乐滋滋。

朱熹在《读书有感》中感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向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简短28个字便点拨了读书的底蕴和美妙,道破了读书时那种难以言表的快乐和收获。

农业经济时代,一般只要7-14岁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50年劳动生活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的时间延伸为5-22岁;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人的一生分为“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大学文凭一朝拥有受益终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学毕业,不再是个人受教育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文明的演进,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未来的需求。

为什么要读书?大学问家胡适认为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纪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基本上与本身的学习状态是成正比的。善于读书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的人,其能力和水平相对提高要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读书是一门学问。凡学问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谁能掌握这个规律,并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谁就能在读书过程中掌握主动,尤其对自学者来说,掌握了适当的读书和做学问的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成才的钥匙。

“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作伴,是真贫穷,是真孤独,是真堕落,是真偷懒。而且,因不知利用现代文明,也难免成为非现代人。”这是《杨贤江教育文集》中的深刻见地。这种说法也许尖刻了些,但尖刻的东西却却是揭示本质的东西,而且往往给人的刺激和震撼会更大。

读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如若读死书,则书中的思想不能活;倘若死读书,则自己的思想不能活。

读书可以增加我们的思想深度。直接单纯的一个思想,从来不会深的。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不断纵深。读书即是在思想古往今来他人的思想。人只有不断思想前人所思想的,才能使思想更宽更广更深更新。

读书需要思考,思考可以深刻,深刻的东西容易生根。诚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述:“只知读书而不知加以思考,绝对不会有心得;即使对自己所读稍有印象,也只是浅薄的概念,无法在心中生根”。

工作生活的经验越丰富,读书的理解力也就越强,其欣赏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品嚼书中的滋味,掂量书中的份量,领略书中的风光,跨越书中的时空,汲取书中的精华。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识学识,只有学才能识。要获得真知,必须谦虚好学又好问,口不常问,心便常闷,脑便常阻。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遇事多问,必长多智。

书籍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但都是人类文化之镜子。人必须要以此为镜子,才能了解整个人类文化之大体,进而从自然世界走入人文世界。诚如美国童话作家荷姆斯所言:“古往今来的书籍堆成一道梯子,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连接了起来,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来来往往”。

读书有境界,思想有深浅,读书的境界越高,思想的内涵越深;反之,读书境界不高或达不到一定的境界,思想则难以深刻。

书有好坏优劣。有鉴别能力的人,不论书的好坏优劣,均能从中感悟,当然,好书优书的感悟程度要高。而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则往往读好书优书受益,但受益的效果不是很好;读坏书差书受损,而受损的程度加深。

杨玉清先生在194051于四川重庆出版的《读书通讯》半月刊的创刊号上发表《论读书》一文,对“中国读书人”作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界定:“以读书为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读书人应该把一切书本上的教训,发为自己的行动。‘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谓之文’,能辅世长民,能经天纬地,那才真正是中国之所谓读书人。”由此可见,正是这样的读书人,才是中国文化殿堂里登堂入室的优秀传人,才是维系着民族生存和昌盛的真正脊梁,才是值得倡导和称颂的冰清玉洁。

书籍是思想之船。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书籍是航行于时代的波涛中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将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

阅读与经历经验有关。如果我们阅读自己熟悉领域的书籍,会比阅读其他书籍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记和影响。与此同时,阅读自己熟悉领域的书籍,其挑剔程度往往超过阅读其他领域书籍的程度。

读书的主旨在摆脱俗气。林语堂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个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仔细琢磨大师的大彻大悟,无疑给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深刻的启迪。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读书,不使用,这种读书难有持久的动力;只使用不读书,那么这种使用则难有持久的活力。由此可见,缺乏动力不行,没有活力也不行。

读书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把握这个基本常识往往大有学问。说没有时间读书学习的人固然可能很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审视一下为什么忙,忙得是否挤不出一点时间用于读书学习,有时候为什么又往往忙不到点子上,如果能这样深入思考一下,那么读书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读书学习的时间问题也就不应该成为其问题。

读一本书时,如果按照兴趣点或欲望点的不断延伸,去阅读与这本书内容有关的另外一本书,再由另外的一本书扩展到其他的几本书,就能像滚雪球一样,让自己的知识之“球”越滚越大。

广泛的阅读博览可形成知识的“面”,专业的深度探索读书可形成学科的“点”。两者有机结合就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的目的。“由薄到厚”是指打好基础,积累知识;“由厚到薄”是指将“由薄到厚”而得到的基础知识积极消化、精要提炼,从而进入“厚积而薄发”之境界并有所突破。

会读书的人常常读到一定的地方停下来,联系书中的内容进行联想。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我们灵活动用学过的东西,又可以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打破学科的界限。与此同时,用简练的文字把读书看报时的心得、体会、随想、偶感、试析、初评、疑点等思维火花或一闪而过的感想、看法、观点、思想等及时记述下来,就成为自我感悟的札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这既是读书的一种精神,也是读书的一种境界,更是读书的一种收获。当然,我们未必能追求“破万卷”的目标和“如有神”的效果,但可以让我们感悟并且应该记住的是:读书,永远不晚;读书,永远是天下第一好事。

(作者单位:溧阳市人大常委会)

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
联系电话:0519-87269018   邮箱:lyrd611@sina.com
苏ICP备1700313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