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内容
塑造开放创新城市品格 增强品质城市发展活力
发布日期:2025-09-02   来源:人大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开放”与“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力量,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之路,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持续推进认知和理念更新,不断迭进开放层次、厚积创新力量,经过常年累月的艰苦奋斗,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快速跃升和百姓生活的大幅改善,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刻画的“强国富民”壮美篇章令举世瞩目。审视在绿色崛起之路上奋力探索的溧阳,把攻坚“六大品质”确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溧阳实践的主要路径,“如何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成为需要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课题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开放创新”是溧阳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驱动

回顾近四十年的溧阳发展历程,“开放、创新”伴随、支撑、见证了城市的每一次华丽跃升,留下了清晰可见的“足迹”。

开放是态度、是格局、是气质,是深植溧阳骨髓的发展基因。从加入南京都市圈、“一地六县”合作区,到引领苏皖合作示范区,融入常州“532”发展战略,再到南航天目湖校区落地,携手江苏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开展院府合作,溧阳一直以开放姿态寻求联动互补、合作共赢,在聚势发展中增强影响力。从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到溧阳经开区移师上兴,再到溧阳高新区强势崛超,见证了上上、华鹏、正昌等一批本土乡镇企业的企改转型,承接了动力电池、精品不锈钢、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落点布局,推动溧阳完成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城市再到产业强市的历史跨越:2022 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1416.2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了三千亿。开放的思想催动了城市的巨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百倍,“南拓西延”建设燕山新区、天目湖生命康原,城镇化率超60%,高速高铁从无到有,公交路网越织越密,城乡面貌翻天覆地。

创新是氛围、是追求、是动能,是驱动溧阳前进的发展引擎。“撤县设市”到“建筑之乡”,从“四大开发”到“生态创新”,从“三区同创”到“1 号公路”,从着眼“宁杭生态经济带”到攻坚“品质城市”,发展理念的不断革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提速。从独辟蹊径举办溧阳茶叶节,到“小题大做”推进天目湖旅游开发,再到星罗棋布打造溧阳茶舍、股权合作建设动物王国,溧阳旅游后发先至,美名远扬,旅游人次在十年间实现翻番。从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的创新实践,到民生实事票决制、“五堂一站”等“微创新”,溧阳在“走在前、做示范”的强力感召下,探索出县域治理的多个“溧阳样板”。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创平台纷纷入驻,创新联盟峰会、储能产业峰会、企业家论坛等一系列科创活动接连举办,18位院士、20 余位国家级重点人才、123 位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在溧阳居业两相宜,溧阳在搭平合、孵产业、引人才中收获日趋强劲的创新动能。

一帧帧生动的发展影像,再次向我们印证:历届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基本国策和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不遗余力强化创新驱动,走出了一条具有溧阳特色的开放创新发展之路,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溧阳实践注入了鲜明底色。

二、经验与启示

回顾溧阳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和主要做法,有诸多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延续,并启示和指导下阶段工作。

一是抓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客观、正确、全面的思想认识,才能形成有力的实践指导。多年来,溧阳各级领导干部不断解放思想,外学经验扩思路,内搞试验破难题,打破了“边界边缘”的思想束缚,催生了旅游经济,壮大了建安产业,收获了九大国家级试点任务,推动了溧阳的加速崛起。

二是抓项目。创新驱动发展,发展促进创新。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比项目接踵落地更能激发经济的活力,抓好项目就抓住了发展的未来。溧阳多年来高举“项目为王”大旗不松劲,精心招引和布局了一批优质大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要素集聚,从而有力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持续融合。

三是抓平台。创新资源的集聚需要有载体平台,企业的技术创新也需要科创平台的支持。短短数年间,溧阳通过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支持和促成科创平合的落地以及专家团队的引进,初步搭建了科创需求与科研平合、科研成果与市场应用的密接桥梁,推动溧阳步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正向通道。

四是抓环境。实践证明,哪里开放的氛围好、创新环境好,技术就往那里去,项目就往那里投,人才就往那里奔,资本就往那里流。环境是最大的品牌,是开放的生命。而要形成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集聚力和配置力,就要营造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从而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三、问题及建议

审视当前我市开放创新城市格局的打造,尤其是与产业兴旺的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交流,强化外资招引的办法和渠道还不够多;部分镇区还存在明显的“板块思维”,合力拼项目拼发展的意识还不强;部分行政执法部门过度执法、机械执法,让中小企业感受到的“执法温度”不够;科创平合的研发力量和成果转化仍较薄弱,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具备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不多、库存不足,上市企业数量偏少等。这些问题均需正视解决,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亮出更加鲜明的态度。开放创新既是内在发展的驱动,也是外在态度的彰显,必须旗帜鲜明、态度果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借助“两节”、行业峰会、国际论坛、国际友城、国际友人等平台和力量,加强对外沟通交流,生动讲好溧阳故事,全力争取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促进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研究提供更多有力的政策、专项的资金、合理的空,引导支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治理创新,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秉持“项目为王”理念,凝聚全市力量,统筹全市资源,全力以赴抓好项目招引,以重大项目的持续突破激发发展活力。以包容审慎姿态面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千方百计打破阻碍创新的玻璃“天花板”,让创新的种子竞相破土成长,进而赋能企业升级、提升产业能级。

(二)打造更加优质的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包容开放,滋养创新,让开放创新更加“如鱼得水”。一是争取更优发展环境。牢牢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532”发展战略、“两湖”创新区等区域性发展规划,引聚用好各类政策、资源和人才,拓展更具前景的发展环境。立足本地特色和优势,做好各类国家、省市改革试点任务的向上对接和争取,及时提炼总结“溧阳经验”,为推动发展抢先机、育新机。二是塑造更优营商环境。坚持“目光向内”,把企业和群众的切身体验摆到比考核名次更加重要的位置,持续推进审批服务的规范化、精准化、信息化和集成化,及时研究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进一步打响“溧即办”政务服务品牌。保持“眼界向外”,正视与周边先进地区的差距,勤于学习、善于消化先进地区好的理念和做法,推动营商环境改善始终“脚步向前”。同时,在严格规范执法的基础上,合理把握执法尺度,建立包容审慎免罚执法机制,给予行政相对人一定的容错空间,更好为中小企业发展减负。三是培育更优创新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树牢创新发展导向,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人才集聚、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价值评判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围绕产业链协同布局。注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大创新主体权益保障力度。

(三)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是持续激发创新动能的“不二法宝”。一是健全科技研发投入奖励机制。加大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补助,推动政府政策性奖补资金从以设备投入为主,向科技研发和设备投入并重过渡,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攻克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 1”的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二是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瞄准先进储能、智能电网、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本土重点产业和未来风口产业,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推动科创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三是搭建与国外高水平科创平合的交流对接机制。依托本土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围绕国际产业链关键环节与重要节点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合作研发。支持相关企业和机构积极融入区域乃至国际产业链和创新网络,推动技术成果共享和创新能力提升。

(四)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建议相关部门主动谋划思考,在政策、空间、人才等方面为激发社会创新动能提供更强助力。一是注重企业培育扶持。把科技企业培育作为厚植创新土壤的“1号工程”,分门别类制定定向培育计划,构建完善培育链条,做大科技企业培育“蓄水池”。设立企业上市培育库,深化企业上市集成服务,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二是注重企业科研服务。以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为重点,定期开展技术创新需求征集,协助对接科创平合、科技成果库和专利库,畅通科技成果、专利向企业推送渠道。支持企业采用“揭榜挂帅”等形式,引进省内外企业、高校院所力量共同破题,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三是注重园区载体建设。高效整合全市资源要素,重点支持、精准保障高新区、经开区、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提升园区配套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结合“危污乱散低”和“困境企业”治理,扎实推进园区更新,整理盘活闲散低效土地,为创新资源集聚扩充空间。四是注重创新人才引培。借助现有科创平台影响力,以校企合作、峰会论坛等为桥梁,加强各类院士和国家、省级重点人才的引进,做大高端人才蓄水池。扩大“天目湖英才榜”引才引智覆盖面,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统筹考虑、妥善兼顾科创人才在溧的“住、行、育、教、医” 等需求,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
联系电话:0519-87269018   邮箱:lyrd611@sina.com
苏ICP备1700313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