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人大概况 | 决定决议 | 监督视窗 | 人事任免 | 代表工作 | 镇人大 | 人大知识 | 调查研究 | 机关建设 | |
今天是: |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内容 |
探索新形势下特田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发布日期:2025-09-02 来源:人大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引领下,我市立足乡村禀赋之基、城乡融合之需、全域旅游之势,积极响应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集田园风光、山水美景、农旅融合为一体的特田村,形成了深嵌全域旅游大版图和“1号公路”大环线之间的新亮点,吸引社会各界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但与此同时,前期建设投入大、后续管养任务重等现实问题引发了部分干群的讨论,为此,市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门课题组,广泛开展走访调研,力争厘清辨明两个关键问题:还要不要搞特田村?怎么来搞特田村? 一、关于“还要不要搞特田村?” (一)从特田村的角色功能来看,其时代意义依然强烈 二十多年来,作为“三农”工作的基础载体,从“三清一绿”,到“五化三有”,再到人居环境整治,各级党委政府一贯重视农村的公共环境托底性改善工作,将其作为以工辅农的民生工程,投入巨量人力、物力、财力,使大江南北、中东西部的农村环境发生巨变,农村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根本性遏制。但是,面对基数庞大的村庄,仅仅改善一下基础环境显然不够,如何激发其发展潜力、增强其内生动力,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战略和现实问题。于是,一些地区开始了先行探索。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主导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谱写了“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树立了一面旗帜。其他省市先后启动以“美好产业、美丽环境、美满生活”为追求的美丽乡村示范实践,及至十九大前后,同步于和美乡村、未来乡村等愿景的提出,江苏创新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这些乡村建设行动,在理念上均与“千万工程”一脉相承,核心要义在于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以及总书记关于乡村“五个振兴”的指示精神。实践证明,对于农村建设而言,全面托底和局部示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特田村正发挥着示范引领的关键作用。 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均要在农村进行研究、实践并呈现成果。李强总理在新一届政府答记者问时指出,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于6个字,即“全面、特色、改革”。回顾总理主政江苏时推动的特田村建设,其主旨就是围绕“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重塑乡村魅力,释放乡村潜力,带动并吸引资源、人口等要素回流乡村,从而助推乡村综合振兴,最终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城乡融合,美美与共”的美好图景。不难得出结论,特田村建设契合二十大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是“千万工程”理念在江苏的具体实践,其时代意义仍然强烈。 (二)从特田村的综合效益来看,其产出价值不容小觑 如按工业化的单一投入产出比模式来审视特田村建设,毫无疑问是不经济的投资,即便是苏浙沪地区运营较好的村,其现金收益与投资利息持平已是相当不易,更勿论经营不理想的村庄,这也是当前特田村建设存在社会反响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从更多维度来综合衡量特田村投入的性价比,将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1.从显性经济维度分析。在直接营收之外,如果将政府和集体投资带来的资产增值(含国有、集体、农民)、租金增值(房租、地租)、农民就业创业收入、分红收入、村集体收入和新增社会资本营利均列入产出的话,不少村庄的产出可以翻数番。以上兴牛马塘村为例,政府以近1亿投资,形成了1.2万m2的商业资产,带动新建农房1.5万m2,扣除成本后两者累计增值2.3亿元左右。此外,村内1000多亩田、山、林、水的租金增值收入、16家民企的营业利润、数十户群众租房及就业收入、村集体的有偿服务收入每年合计900多万元。按此口径可得出牛马塘村的投资效益为1:2.3的一次性增值和9%左右的年回报率,可算是收益不错的投资。再如浙江富阳区黄公望村,依托新增资产和农户建房,打造基金小镇和民宿康养产业,其一次性增值达3倍以上,年综合收益率达20%左右(仅企业纳税每年近1000万元)。 2.从衍生效应维度分析。特田村建设既是以工辅农的时代必然,也是示范引领的时代抓手,其衍生的政治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及文化效应,不容忽视。因特田村的建设,让宅基地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频出经验成果,综合改革更具引领性;让资金、人才紧随政策“下乡”,乡村产业更加丰富,乡村面貌持续改善,乡村振兴更具示范性;让“1号公路”沿线增添驻点,旅游资源点线面布局更加丰满,全域旅游更具代表性;让乡村成为更多有情怀、有能力之人实践理念、施展拳脚的大舞台,乡村工匠和乡旅人才更具价值性,其所产生的城市综合品牌效应,不可估量。 3.从长远发展维度分析。正像“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的投入会长久地转移至所达地区的资源增值,并伴随发展产生一系列综合效益,使修路成为一件利在千秋的民生实事。那么,囊括道路建设、环境提升、污水治理、农房改造、产业振兴在内的特田村建设,毋庸置疑是更具民生效益的实事工程。况且,作为“先行一步”的特田村,其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特色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具优势,将对未来的政策、产业、人口等更具承接能力,潜力可期。 综上,特田村建设作为乡建运动的新探索,通过成功的规划、建设、运作,其综合效益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是值得期待的。 二、关于“怎么来搞特田村?” (一)成功经验应予总结 纵观我市及周边较为成功的特田村,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区域位置与周边交通优越,对接消费市场便捷顺畅;二是环境与文化具有独特性,比如潮汐、氧吧、非遗等;三是村庄肌理较为清晰,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和可盘活的资源;四是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在种植、养殖、旅游、文创等方面有“一技之长”;五是群众参与度较高,群众形成与政府较为一致的共识和预期,愿意参与投资,共赴美好;六是人才介入较多,无论是本地、外地人才,还是经营、文创、科技人才,有方方面面的人才介入,村庄发展就有了活力;七是镇村干部能干事,对“上面”抛出的“绣球”接得住,对“下面”遇到的矛盾化得了,具有带领群众共富的强烈情怀和真本事。当然,属地政府大力引导也是重要特征,政府对要素供给、人才引进、资本招引及村庄经营的谋划都有导向性的政策和实操性机制。总结来说,“区位、特色、空间、产业、人才、民意、干部及相关政策”构成了特田村成功的“四梁八柱”。 (二)注意事项应予关注 1.实事求是、精准策划,防止“前任政绩变后任包袱”。特田村打造的首要任务在于选点,而在实事求是原则下的科学论证和精准策划是成功的前提保障,力戒想当然地把不具备吸引力的当成吸引力,更不能以任务观点强拉硬凑,陷入形式主义和盆景堆砌的泥沼。在点位选择上,除要综合考量村庄的区位、产业、文化等因素外,还应充分借助于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来溧游客大多是奔着溧阳的景区、度假区或是“1号公路”的重点路段去的,特田村会是他们“顺道”的后序选择,因此特田村的点位选择上要着重考虑临近人流集聚的旅游核心区域,这样才能贴近市场、吸引人气、壮大产业,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2.广泛发动、兼顾各方,防止“烧火棍子一头热”。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特田村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正把群众当成潜在的市场主体对待,前期征求意见层度不深,民情民意没有摸透,群众想做的没有有效回应,往往会导致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比如,农户的房屋改建意向是原地还是移址、建房的目的是自住还是出租、村民在本村创业就业的意愿是否强烈等情况都需要全面掌握和考虑。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想法设法把各类群体嵌入到村庄未来的产业链中,兼顾好村前村后的群众利益,兼顾好基础条件好的、因病致弱的,兼顾好乡贤作用发挥、干部施展空间等,从而最广泛的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当然,特田村的后续经营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撑,他们在产品创新、市场推广、降本创收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需要提前策划招引。 3.与时俱进、建管并举,防止“昙花一现”。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除有形的建设之外,还需健全无形的机制,诸如民宿行业管理机制,集体、企业、个人利益捆绑机制,小村与大村、本村与外村的合作机制,村民之间的约束机制,原住民与新村民之间的融合机制等等。这些基础性的机制,代表着村庄的市场化规则,有则多成,无则多失,需要未雨绸缪,谋划在先。 当然,在当前空间紧张、资金有限、群众关注的大背景下,抓好特田村建设不仅在于做好文本规划,因为除了硬件设施还需软件机制,除了静态规划还需动态创新,除了“上面”推动还需“下面”响应,除了产业赋能还需人才支撑,除了当前问题还有历史问题,除了国家、集体利益还有企业、群众利益,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在实践当中去统筹、化解、重构。 (三)相关建议谨供参考 1.以更高共识促进品牌效益放大。特田村建设不仅对我市乡村经济振兴、宜居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发展等形成示范推动作用,还承载了农村改革、城乡融合、社会治理等试点成果展示功能,兼具发展引领性和窗口展示性。放大特田村的品牌效应,既是我市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好措施,也是我市推进品质城市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好抓手。建议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以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特田村建设,思想上重视、规划上引领、机制上倒逼,努力变好事为巧事。结合当前新的高标准良田建设和田园康养工程等,充分挖掘与特田村建设的关联性,同步推动特田村建设模式提升和市场化经营等问题。 2.以可持续理念促进存量潜力释放。对已建成的18个特田村,要落实责任主体,系统梳理各村的优势和短板,扬长补短,激发潜能。重点围绕市场化方向,大力招引专业化人才团队和社会资本,立足农房改造、公房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效利用等,深挖产品和空间,推动形成更强发展力和示范性。牢牢依靠乡贤和群众,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带动机制、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营造广泛支持的共富愿景,引领更多群众参与特田村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有前景的村要再“扶一把、送一程”,对前景较差的村要再“议一议、压一压”,实在不行的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从而真正把该有的经济价值挖出,把该有的示范价值亮出,把该有的良性循环打造出。 3.以精品意识促进增量高效建设。鉴于当前的财政、空间等要素形势,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识,集中有限资源打造精品,这就需要对特田村的申报选点树好“门槛”、定好“规矩”。如可以明确:农户参与房屋“经营化”改造达不到一定比例的不搞;不在景区、城郊或不具备特色市场化资源的不搞;没有一定数量存量用地可供盘活的不搞;没有专业经营团队和经营机制不成熟的不搞;全口径投入产出比测算低于1:1.5的不搞;基层干群没有积极性的不搞,等等。通过指标化评定申建条件,适度提高准入门槛,提升新建特田村的成功率和精品率。 4.以问题导向促进政策优化调整。现有与特田村建设相关的宅基地改革试点、资金奖补、乡村工匠优先招标、国有资本介入以及条线项目倾斜等政策,应根据现实情况及时做好优化调整: (1)资金政策方面。首先,要提升政策资金的集成度和金融债券资金的介入度,为特田村建设经营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其次,为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好镇村建设经营主体责任,建议在资金预算由市级统筹、责任落实以镇村为主的工作定位下,市级财政(含国有平台)对镇村的资金拨付实行承诺制,即将项目启动资金、建设资金和经营奖补资金等,按照镇村申报时承诺的目标内容及实际实施进度,予以分批验收支付,符合的拨付、暂不符合的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的停拨,停拨所产生的后果由镇村负责。同样,镇对村也可实行承诺制,从而防止与己无关、互相推诿的心态和现象。 (2)土地政策方面。要用好用活现有的涉农土地政策,深度挖掘农村建设用地空间。对于盘活土地多的镇村给予配套奖励,对于意义大、效益高的项目予以指标或调规支持。同时,对于集中居住吸引力强的村,也应给予相应的空间指标支持和土地收益分配支持。农村的“三块地”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引导和调节好这项改革,将释放农村资源的天量价值。 (3)人才政策方面。市镇层面,要落实好《天目湖英才榜》相关政策,对于乡村科技、经营、文化人才给予优先招引和兑现;村级层面,对于在村创业有成或旅居有时或宅改有房的“外来户”,可借鉴福建、成都等地经验,引导村民理事会确认其“绿卡”式的新村民待遇,赋予其参议权、管理权等,使其能以主人翁姿态融入社群、参与管理。要重视本土人才培育,采用培训进修、劳动竞赛等形式,培育选拔“行业状元”式的乡土人才,使其有地位、有实惠,以点带面,蔚然成风。 (4)农村房改政策方面。对有房屋“经营化”改造需求的农户,做到“两送”:一送方案,提供3-4套改建方案供挑选,并可根据实际需求作部分微调;二送设计,对农户确定的方案,免费出图纸,并可指派“家庭监理”。针对部分肌理清晰、农户房改意愿强烈的非拆迁撤并村,建议可以参照特田村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对房屋进行“经营化”改造。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农村房改政策的引导,推动乡村面貌的整体改善和更新。 (5)专项扶持政策方面。将特田村视为介于龙头景区和精品民宿之间的重要补充,形成链式产品进行整体推介。探索制定特田村优质农产品目录和优质民宿目录,在公共经费中予以优先采购,在发放旅游消费券时予以优先考虑。创设特田村专项奖,鼓励在金融创新、村庄经营、项目产出、政策争取、人才带动、常态治理、农户示范等方面多出成绩、多拿荣誉,凝聚“走在前、做示范”自觉追求和工作合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