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人大概况 | 决定决议 | 监督视窗 | 人事任免 | 代表工作 | 镇人大 | 人大知识 | 调查研究 | 机关建设 | |
今天是: |
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内容 |
创新基层人大工作 助推社会治理发展 |
发布日期:2025-09-02 来源:人大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和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基层治理的重要性,要求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主保障上走在前。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心,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基层的权力机关,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乡镇人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溧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推动基层人大工作创新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努力把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效能。 一、创新成果 (一)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健全镇(街道)人大工作机构,设立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办公室,配强配齐专职主席、人大工委主任和工作人员。全市人大代表“家站点”建设全覆盖,并明确设立负责人1名,联络员1至2名。全市1名全国人大代表、5名省人大代表、62名常州市人大代表、294名溧阳市人大代表、739名镇人大代表和214名议政代表,全部编入镇(街道)人大代表之家、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和行业(专业)人大代表联系点开展活动,代表履职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二)决策体系日益科学。全省范围内首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代表参与决策更有为。全域推进以“四单”(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做实人大决定权。民生实事项目征集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为前提,充分体现了公共服务决策的民主化。项目的最终确定由人大代表依法票决产生,变“政府包办”为“政府主导”,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变“一厢情愿”为“你情我愿”,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决策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充分调动代表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汇聚各方治理合力,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三)监督体系成效明显。一是推行问政制。率先在常州范围内开展由镇人大围绕政府工作重点、难点,每年选择1-2个议题进行代表问政府答的问政活动,形成“代表出卷、政府答卷、人大阅卷、群众验卷”代表督政新方式。镇人大围绕党委政府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民生实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问政,问前开展周密细致的调研工作,精准选题,问中提问有深度、有力度,直面问题,问后跟踪问效,集中推动相关问题解决,进一步增强了基层人大监督工作的成效和实效。2023年7月,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在我市召开常州市镇人大代表“问政制”现场推进会,推动代表问政制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有效拓宽了基层人大监督渠道。二是推行议政会。针对街道没有本级人大代表、群众参与街道民主管理监督的通道“不畅”的问题,在古县街道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3个街道全面推行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制度。通过召开议政代表会议,听取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通报,讨论提出建议意见,票选街道民生实事项目,闭会期间对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评议,组织视察调研等方式,有效弥补了街道工作人大监督缺位的体制性问题,引导街道居民代表依法有序地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三是推行多元化监督机制。以基层网格为架构,以代表服务群众为着力点,建立了“人大代表+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做到让人大代表“履职在网格、服务在网格”。实施由镇人大、政协、纪委开展联合监督的“2+3”组合监督模式,进一步发挥监督职能,提升监督成效,推进全镇高质量发展。实行镇职能部门人大代表监督制度,与人大代表对职能部门进行工作评议相结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丰富了人大监督工作的途径。 (四)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一是深化代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坚持固定接待与个人走访相结合。依托镇(街道)人大代表接待群众制度,公开代表联系方式,公布代表接待时间,让代表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代表利用熟悉基层的优势,加强与群众的互动,第一时间听到来自一线的声音。坚持全市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今年以来,各镇(街道)积极组织代表践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溧阳市各级人大代表“两进两促”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进企业促发展、进社区促和谐活动),目前共走访企业140余家,社区54家。收集到各类问题269个,推动解决问题211个;依托各代表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视察调研、述职活动,代表深入基层一线,直面困难和问题,更能了解实际情况。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一方面高标准建设代表“家站点”,设置意见收集箱,安排一名专职联络员。另一方面在全市基层人大代表之家、联络站(点)和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公布“代表码”,群众通过扫码直接给代表反馈意见建议或预约见面,代表及时收集、回应和协调解决选民的诉求。同时,各级人大代表广泛听取民情民意,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形成了“关于增加农村电动充电桩覆盖率的建议”等一批高质量建议,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事。人大代表利用自身威望解决了农村污水管网改造等一批矛盾和问题。二是打造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打造以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智能电网、智能装备制造为架构的“2+2+X”产业集群,企业家代表们积极发挥企业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代表们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为品质城市攻坚贡献人大智慧。三是形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机制。人大代表建立“心愿树”爱心工作站,关注重大疾病、重大残障、重大变故家庭等困难群体,用社会的不抛弃唤醒个体的不放弃,用完成心愿的方式让受助者有尊严的接受帮助。设立“天目教育基金”等,以履职为民为宗旨,以实际行动发挥模范、践行公益、传递爱心,以点滴汇聚大爱,助力贫困学子圆梦。人大代表利用各自的资源扶贫帮困,救助弱势,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取得成效 (一)夯实了基层政权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溧阳市人大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同级党委决策部署。及时主动将人大重点监督议题、重大事项、重要活动向党委请示报告。通过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把党委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人大决定、决议,依法保障党的决策部署要求落地落实。二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宪法法律有效贯彻实施等依法开展监督,通过开展视察调研、督察督办、工作审议、专题询问、听取专项报告等,为优化营商环境发力,为全面乡村振兴助力,为品质城市攻坚出力,督促政府及有关方面共同提升治理效果。 (二)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票决制、问政制、议政会是我市人大工作的三张名片,在省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是社会治理创新举措,是人大、代表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和多赢之举。坚持到基层一线、到群众中去,搜集好点子、好建议和好议案,掌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手资料。深化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代表履职行为,提升基层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议事决策效率。强化市、镇(街道)人大工作联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三)激发了人民民主热情。通过组织代表统一接待选民、参加调研视察、票决民生实事项目、专题询问等方式,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渠道,能够在社会治理中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紧扣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更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汇集民智,并协助政府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三、几点思考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习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争取党委的重视支持,为做好代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人大工作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围绕中心,促进发展,切实做到党委有号召、人大有响应,党委有部署、人大有落实。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将党委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决策和改革措施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一,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百姓所望、人大所向,充分发挥基层人大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依法行权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证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督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基层人大要切实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找准角色,摆正位置,充分发挥好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一要把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作为基层人大的根本任务,善用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手段,着力解决公平正义、发展环境、基层治理等现实问题,确保法治建设在基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发挥基层人大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二要把切实改善民生作为基层人大工作的基本任务,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贯穿履职全过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道路交通提质、均衡优质教育、医疗水平提升、就业养老保障等群众关注度高的领域出发,以有力有效的监督为政府民生实施项目建设发挥促进作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要把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权、表达权、知情权,彰显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心声同频共振。 (三)完善机制是保证。习总书记指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工作制度是规范、引导、约束履职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既要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已有工作制度,又要注重根据形势、要求变化创新完善工作制度。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梳理,以便更好的明确其目标,规范其程序,细化其标准;对一些工作中成功经验、有益尝试、有效探索,要进行总结提炼,以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开出去,切实增强人大工作的制度活力,确保人大工作制度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 (四)创新提升是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改革创新是最持久的动力,基层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基层实际,把基层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破解制约治理效能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堵点、痛点、难点,不断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动力。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探寻新思路,进一步在保障基层人大工作质效、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不断推动基层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
|